|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红色侗乡展新颜--侗族大歌世界遗产

红色侗乡展新颜--侗族大歌世界遗产

关键词:侗族大歌,黎平红色侗乡,世界遗产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ylfq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p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0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黎平侗乡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为侗疆中心腹地,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侗族人口3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文化发祥地、侗族原生文化保留地,侗族大歌原生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这是一方神奇的山水,绚丽多彩;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肥沃丰硕。巍巍黔东南高原上的黎平侗乡,因为有了伟大的“黎平会议”而闻名遐迩。

    想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深山老林,从牛皮大箐的羊肠小道穿越黎平,那时候人烟稀少,村落寥寥,被人们称之为“侗蛮之乡”。

    新中国成立,“天无三日晴”的“侗蛮之乡”黎平终于艳阳高照,黎平各族人民翻身作主人,在党的阳光普照下人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勤劳勇敢的黎平各族人民以长征精神为动力,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蓬勃向上,快速发展, 黎平侗乡落后的土地上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侗族大歌世界遗产

    侗族是歌的民族,黎平侗乡是歌的海洋,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10月,黎平县吴玉莲、吴婢三、吴玉兰、吴随英、吴婢焕、陆俊莲、杨水仙等侗族女歌手应邀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她们精彩的演唱轰动了世界乐坛。近年,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第三届中国童声合唱节、全国首届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等国内国际大赛频获大奖,侗族大歌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侗族大歌在传承过程中负载了侗族的历史、教育、交际、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黎平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建立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通过建设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使侗族文化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增强外界对侗族大歌的了解,黎平县委书记闵启华多次亲自组织侗族大歌队到国外宣传侗族大歌。黎平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率先启动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5年侗族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并批准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人民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专家盛赞侗族大歌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申遗成功,标志着具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其文化、音乐价值被全世界承认,从此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侗族大歌申遗成功是对侗族人“饭养身、歌养心”的世界级音乐理念的肯定,也是侗族人对自己文化多年坚守的合理回报。侗族大歌申遗成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贵州争取了地位,为侗族原生态文化走向世界架设了一座桥梁。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